当然,这就帮你改写一遍,保持原意不变,还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:
---
都说人生最悲伤的事情,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。失去孩子的痛苦,仅仅经历一次,就足以让父母承受撕心裂肺的悲伤和绝望的打击。
然而,在四川广元,有一位母亲,命运对她异常残酷。她结婚14年来,怀孕了19次,却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存活。前18个孩子,要么一出生就夭折,要么胎死腹中,活得最长的也不过7个月。
这些孩子无一例外,皮肤泛着异常的黄色,像极了“铜娃娃”。当这种刺眼的黄色蔓延全身时,孩子的生命也随之终结,呼吸渐渐停息。
展开剩余91%多年里,夫妻俩辗转于各大医院,四处寻医问药,但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夫妻健康,毫无异常。“铜娃娃”的诅咒似乎如阴影般笼罩着这个家庭。
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离去——1个、2个、3个……直到第18个,每一次的痛失都让这对夫妻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悲痛和绝望。
那么,这些“铜娃娃”身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?第19个孩子,是否能逃过这场厄运?
本期历史文社,就带大家走进这段“18个孩子连续夭折之谜”。
2006年3月,四川广元朝天区人民医院的妇产科病房里,医生和护士们围绕着一对夫妻,耐心地安慰着他们。
病房中,其他准父母满脸期待与喜悦,兴奋地感受着胎动的每一次跳动,然而,彭英林和丈夫孙遗银却显得格外沉重,忧心忡忡,焦虑与恐惧写满脸庞,从未有一丝喜悦。
彭英林已近40岁,属于高龄产妇。医生初步判断,这对夫妻或许深陷“高龄妊娠即高风险”的担忧中。
医生温和地安慰说:“检查结果显示,彭英林身体健康,胎儿发育良好,生产没有太大问题,放心吧。”
但无论如何安慰,夫妻俩依旧无法平复心情,焦虑如阴云挥之不去,夜夜辗转难眠。
医学研究表明,孕妇的情绪确实会影响胎儿健康,长期的焦虑、抑郁会影响孕妇的内分泌、血液循环,甚至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。
眼看胎儿已足月,为了母婴安全,医生建议彭英林不必等羊水自然破裂,直接选择剖腹产。
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,体重7斤4两的健康男婴降临人世。
看到孩子平安出生,彭英林夫妇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,紧紧握着医生的手,激动地连声道谢。
高龄产妇母子平安,所有人都以为一切将迎来幸福的转折。
然而,厄运却如影随形,未曾远离。
第二天一早,医生例行查房,走到新生儿保育箱前时,脸色顿时变得凝重。
孩子的皮肤呈现出异常的黄色,眼球也泛着金色光芒。
虽然大多数新生儿会经历生理性黄疸,但通常两周内会消退,而这个孩子的黄疸异常迅速且严重,生命体征急剧下降,几乎连吃奶都无法。
医生焦急忙碌,积极检查治疗,同时告知了彭英林夫妇情况。
听到噩耗,孙遗银当场瘫软,失望至极,低声说道:“医生,恐怕没什么希望了。”
医生还在努力抢救,尚未确定病因,丈夫却先下了“死亡判决”。
母亲彭英林无助地吐露心声:“这是我第19次怀孕了。”
随后,这对夫妻讲述了多年来令人心碎的经历。
1992年,20出头的彭英林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孙遗银。
两人互相满意,很快结为夫妻。
虽然身处偏远贫穷的山村,但他们安静自给自足的生活简单而满足,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迎来孩子,组成幸福小家庭。
婚后第二年,彭英林终于怀孕。
夫妻俩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,迫不及待地给孩子取名、准备衣物,温柔地对腹中胎儿诉说期盼,满怀期待地讨论孩子会更像谁。
90年代初,山区医疗条件有限,彭英林羊水破后,只能请产婆到家中接生。
幸运的是,体格结实的她顺利产下女儿。
然而,喜悦未及蔓延,灾难迅速降临。
回忆起当时,孙遗银仍难掩伤痛:“刚出生时,女儿红润可爱。”
“几个小时后,她慢慢变得全身金黄,连眼睛都黄了。”
“有人说是胎黄,不必担心,我们没去医院。结果,孩子在4小时后停止呼吸。”
女儿骤然离世,令夫妻俩痛不欲生。
年轻的他们未被打垮,仍怀抱希望,相信未来还会有机会。
在当时医疗知识有限,婴儿夭折频繁,夫妻并未多想皮肤发黄的异常。
他们只按当地习俗,将女儿骨灰撒于家门前必经小路,埋藏心底最深的痛。
不久,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孩子,然而四五个月时毫无预兆地流产了。
这次失去,让他们坐不住了,连忙前往医院检查。
为了寻根问底,他们辗转多家医院,接受多次检查,直到所有医生一致确认夫妻健康无恙。
夫妻俩只得安慰自己,也许这两个孩子是命运的无缘。
恢复心情后,第三胎顺利出生,却又像第一个女儿一样,仅存活四五天,全身发黄,像铜制娃娃。
“事不过三”这句话,仿佛成了他们残酷命运的写照。
彭英林坚信身体出现了问题,开始辗转贵州、陕西、甘肃等地求医问药,一边打工一边治疗。
考虑到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害,第4胎意外怀孕后,被无奈终止。
经过一年调养,他们鼓起勇气准备再孕。
第5个孩子出生时,皮肤依旧微微泛黄,夫妻带他去大医院检查。
医生称孩子情况稳定,黄疸无恶化。
住院观察一周后,小家伙健康成长,夫妻心中重新燃起希望。
但天有不测风云,7个月大时,孩子的黄色突增,几天内离世。
孙遗银回忆:“孩子没了呼吸,我心如刀绞,泪流满面。”
第5个孩子的去世让他们彻底绝望,内心几近崩溃。
明明医生看过,补药吃过,一切调养得当,为什么仍无法留住孩子?
村中流言蜚语更是雪上加霜,让夫妻伤口更疼。
彭英林甚至提出离婚,让丈夫另找他人延续香火。
但孙遗银坚定拒绝,决心与妻子共度难关,甚至为了“改运”花心思调整新房风水。
然而,这些努力终未能扭转命运。
此后,彭英林又怀孕13次,加上之前,总共18胎。
其中12个孩子短则几小时,长则7个月,最终无一幸免。
剩下6个则流产或胎死腹中,未曾见过这个世界。
所有死去的孩子无一例外皮肤发黄如铜,甚至胎内引产的孩子亦是如此。
孙遗银痛苦地说:“那时候觉得一生完了,没有孩子活着没意义,赚钱也没心情。”
多年间,夫妻常坐在洒满孩子骨灰的小路上,泪眼朦胧,想象着孩子若能长大会是什么模样。
这份沉重的心理阴影,逐渐深深困扰着他们。
2005年,彭英林第19次怀孕,夫妻心情极其复杂,害怕、担忧超越了喜悦。
为了避免再次悲剧,孙遗银提前带妻子来到朝天区医院,希望孩子出生后能获得最及时的救治。
果不其然,孩子出生第二天便发黄,程度之快让医护人员震惊。
儿科主任刘医生行医20多年,未曾见过如此情况。
凭借丰富经验,迅速诊断为病理性黄疸。
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,血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黄染,24小时内即发病或加速发展。
诱因复杂,包括感染、肝胆疾病等。
刘医生决定通过排除法,找出根本原因。
检查显示彭英林健康,无病毒性肝炎,排除肝炎因素。
胎儿未受宫内感染,排除败血症。
了解到孩子有小表哥患“蚕豆病”,遗传溶血性疾病,也曾怀疑此病。
但孕期未摄入蚕豆类食物,排除此可能。
最终,诊断指向“新生儿溶血症”。
母婴血型不合时,母体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,导致溶血、严重黄疸及贫血。
若抢救不及时,可能致脑损伤或死亡。
血型检测发现彭英林为稀有“熊猫血”(Rh阴性),孩子为Rh阳性。
Rh血型不合,是新生儿溶血症最危险的类型。
病情进展迅速,孩子血红蛋白骤降,生命垂危。
唯一救命方法是全身换血。
孩子被紧急送往条件更优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,血液供应紧急调配。
血管细小,只能通过脐静脉换血,医护人员齐心协力,最终成功。
随着铜黄色逐渐消退,现场所有人脸上露出欣慰笑容。
彭英林与孙遗银感激涕零,仿佛重获新生。
14年来压在心头的阴霾终散去,阳光温暖了他们冰封的心。
夫妻三口,终于迎来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。
回望这段历程,“铜娃娃”的秘密其实并不复杂。
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及时诊断治疗就能避免悲剧的疾病。
可由于夫妻俩缺乏医学知识,再加上90年代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有限,致使18个孩子接连夭折,无人知晓真正病因。
这段悲惨经历充分说明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常识的普及,有多么重要。
最后提醒大家,身体有任何不适,切勿掉以轻心,及时就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以上就是本期历史文社的全部内容,喜欢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关注,谢谢支持,我们下期再见!
---
需要的话,我还能帮你做更细致的调整!你觉得怎么样?
发布于:天津市